跳到主要內容

推薦

一起去旅行 With You|南方小羊牧場,漫步在東吉嶼的人間四月天裡|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相關文章收錄於 微笑台灣 - 期間限定島嶼風光,登上澎湖南方四島的東吉嶼,漫步小羊牧場般風景裡 南方四島,一座光聽名字就感覺遠離塵囂的國家公園,從初次聽說開始就深刻印象。 東吉嶼與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位於澎湖群島東南方,設立於2014年,是台灣的第九座國家公園,也是第二座海洋國家公園,範圍包含四島-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與周邊其他的無人島礁,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尤以瑰麗的海底薰衣草森林-鹿角礁最富盛名。 而國家公園內最大的東吉嶼是一座因為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的成立與豐富的海底資源而重新進入世人眼界裡的南方小島,距離澎湖本島約50分鐘的船程,是離島中的離島,也是澎湖群島90座島嶼之一 。 難以想像現在人煙稀少的東吉嶼也曾繁極一時,由於距離台南將軍僅有40分鐘的船程,早前作為台南與澎湖間的中繼站而繁榮,小小的島上就有幾千位的居民,因為往來商貿,在當時被稱作「小上海」,然隨著科技發達,往返台南與澎湖間已不再需要中繼點,東吉也隨之漸漸蕭條,如今還留在東吉生活的人約莫只有25人,扣除國家公園駐紮的各級公務人員僅有不到十個原生的島民留在這裡生活。 在羊比人多的東吉嶼,這裡的島主是羊 春風吹拂的四月初,東北季風不再凜冽,東吉嶼正值羊生產的季節,走在東吉嶼環島的步道上,常見大羊帶著小羊吃草的場景,小羊亦步亦趨的跟著大羊,他們擁有一座島與一大片草原,是羊群裡的富二代。 羊群漫步在島嶼的山坡地,怡然自得的模樣,像半速播放的懷舊電影,枯黃的野草、湛藍的海、好似歲月停滯般的遺世感,與匆匆途經的遊客形成對比。 【Info】 東吉嶼 地點:澎湖縣望安鄉東吉村 交通資訊: 南海遊客中心搭乘往東吉嶼的船隻 推薦行程: 南方四島+藍洞+七美島一日遊 不只是歲月靜好 到東吉嶼的那天,東吉嶼洋溢著歲月靜好的氛圍,港口少少幾戶人家、羊群漫步的山坡、矗立在山頭的燈塔與一幢屋房、公務人員駐紮的公務機關、只有護理師沒有醫生的衛生所,柔和靜謐的篇幅一幀幀,像童話裡才有的風景。 「澎湖的治安很好,這裡的警察主要的工作就是打牌、釣魚、抓觀光客沒戴安全帽。」在東吉嶼的導覽中,導覽員這樣說。 那時,我隔壁站了一對大約中年夫妻,太太看著丈夫笑著說:「很適合你欸。」。 然這樣風和日麗的風景同東吉嶼只開放4-10月初入島的觀光行程都是期間限定,離海小島的日子看似愜意美妙,但那僅僅是在溫暖的季節,當入冬的東

A Topic|關於奧運|走過戰火與歧視,「獄」火重生的「難民代表隊」的故事

(圖:Olympicse官網© IOC / Greg Martin)


They've seen the worst in the world. Now they are here to be the best.

他們經歷過世上最黑暗的事,現在,他們努力成為最優秀的運動員。



關於「難民代表隊 Refugee Olympic Team

在東京奧運第二順位進場的是難民隊選手,他們由戰亂國家的人民組成,代表世界上數以萬計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難民。

難民隊本次參賽的縮寫為EOR,取自法語「Equipe Olympique des Refugies」,是一個無國界運動隊伍,成員來自敘利亞、南蘇丹、阿富汗…等地,由非裔馬拉松好手泰格拉‧洛魯佩於2014年向奧委會申請創立後在2015年10月正式成立,並於2016年的里約奧運第一次亮相。

他們在里約奧運的表現促使了奧林匹克難民基金會Olympic Refuge Foundation成立,目的於提供因為戰亂很失去家園的青年能有更好的體育環境接受訓練,基金會的短期目標是在2024年之前讓1百萬名的難民也能參與運動。

2020東京奧運是難民代表第二次參賽,此次隊伍由29位難民選手組成,共參與12項運動項目。

熱愛運動的這些難民在沒有良好體制的情況下仍對體育懷有熱情,希望能因此鼓舞有夢的難民不要因為環境而放棄,也希望在各國參與的奧運盛事,能讓更多人了解難民的處境。

難民隊介紹


難民代表隊的故事

游到勒斯博島的少女- Yusra Mardini


(圖:Yusra Mardini instagram)

開幕儀式上,難民代表隊的掌旗手尤斯拉·馬蒂妮Yusra Mardini亮眼的外型奪得了許多人的注目。

現年23歲的馬蒂妮,是一位游泳選手,參與100公尺蝶式的比賽,她來自敘利亞,在大馬士革的郊區長大,現居於德國柏林。

在大馬士革時期,馬蒂妮在敘利亞奧委會的支援下接受了游泳訓練,並於2012年代表敘利亞參與2012年世界游泳錦標賽。

(圖:Yusra Mardini instagram)


後來,馬蒂妮家的房子在戰亂中被毀,她與姐姐莎拉Sarah於2015年決定逃離敘利亞,那一年她17歲,她們從敘利亞到黎巴嫩再往土耳其,後於土耳其搭船前往希臘的勒斯博島。

那是艘只能乘載6、7人的小船,卻最終搭上了20位難民,不堪負荷的小船在開往勒斯博島的途中熄火,只得由其中四位水性強的難民跳下水推動,其中便包含她與她的姊姊,他們在海中推動小船長達3個半小時,直到終於抵達勒斯博島。

她回憶這個經歷,形容她看著逐漸接近的岸邊,在大浪逐波襲來的那個當下,身為游泳選手的她感覺像是永遠到不了對岸似的。

馬蒂妮逃難的過程驚險,好幾次都差一點命喪途中,她們輾轉途經許多國家,最終落腳於德國柏林後重新開始游泳訓練,並於2016年的里約奧運開始代表難民代表隊出賽。


(圖:Yusra Mardini instagram)

在奧運出賽後,馬蒂妮曲折的經歷與亮眼的顏值很快地讓她受到注目,奧運結束後便擔任聯合國難民署的親善大使並被美國《時人雜誌》雜誌評選為「25位正在改變世界的女性」之一。


「我說自己逃難的故事大約有百萬次了,如果有必要,我願意再說百萬次,希望透過我的故事大家能感覺到希望,如果我能讓一些人重拾勇氣,我願意不斷複述我所經歷的事,我希望大家不管經歷多少困境,還是能懷抱夢想前進。」她說,馬蒂妮的故事即將在2022年編制為電影並於Netflix上映。


*受到2010年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的影響,敘利亞於2011年爆發內戰至今已過了10個年頭,仍有無數敘利亞人因戰亂流離失所。


奔向平等- Rose Nathike Lokonyen

(圖:© UNHCR )

代表難民代表隊參加女子800公尺賽跑的羅絲·納西克·洛孔延Rose Lokonyen來自南蘇丹,是家中五個孩子的長女。

10歲時,她與家人們為了逃離士兵控制而徒步離開他們的村莊,隨後擠上卡車逃往肯亞西北部的卡庫馬難民營。

洛孔延的父母在2008年離開難民營,而她與弟弟妹妹則被留在了難民營,一直到她上高中,那時跑步只是她的愛好。

直到國際奧委會與泰格拉·洛魯佩和平基金會為了因應難民代表隊的成立在難民營舉辦了一場比賽,以選拔2016年里約奧運的選手,這個興趣才開始改變她的人生。

洛孔延在選拔賽的5000公尺長跑中以赤腳參賽並獲得勝利,其後便開始在肯亞南部的恩貢市受訓,與其他成員一同接受肯亞長跑世界紀錄保持者泰格拉·洛魯佩的訓練,並最終獲得青睞得以代表難民代表隊參與女子800公尺賽跑。

僅管洛孔延在里約奧運的預賽成績沒能讓她晉級決賽,但回憶起五年前的奧運,她表明在接收到觀眾席的掌聲的當下,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平等」。 

(圖:© UNHCR )

在里約奧運結束後洛孔延還陸續參與了2017年及2019年的世錦賽,可在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之際,肯亞的訓練中心因疫情影響而關閉,選手們不得不回到難民營。

然而洛孔延並沒有因此而放棄鍛鍊,她在資源不足的環境下持續練習,只是想證明「別人可以的,我們也可以。」

「不管妳的夢是什麼,只要堅持,妳一定能完成」她說。

2021年8月,根據外國媒體的報導,包含洛孔延在內的3名來自南蘇丹的田徑選手獲得加拿大渥太華方的資助,將擁有加拿大的永久居留權及金援,預計在奧運結束後不久便前往加拿大唸書,並與加拿大田徑聯合會一同訓練。


**泰格拉·洛魯佩,是肯亞的馬拉松選手,曾創下25公里、30公里以及馬拉松世界紀錄(1998.4.19-2001.9.30)並曾獲得三屆半馬冠軍,是歷史上首位打破馬拉松世界紀錄的非洲女性。

除了是為運動好手,泰格拉·洛魯佩同時關注於和平、女權與教育,是難民代表隊成立的推手,並親自培訓肯亞的訓練中心的運動員。


為信念流亡-Kimia Alizadeh Zenoozi

(圖:路透社Reuters)

23歲跆拳道選手基米雅·阿里薩德·澤努玆Kimia Alizadeh Zenoozi來自伊朗,跟多數難民代表隊的成員不同的是基米雅並非因為戰亂而流亡,而是為了信念發聲而勇敢離開故鄉。

基米雅原為伊朗的跆拳道國手,曾代表伊朗於2016年里約奧運並獲得銅牌,那年她18歲,已經是伊朗自1948年參與奧運後的第一位女性奪牌者。

在此之前基米雅也曾在許多國際賽事上獲獎,里約奧運的銅牌讓她一舉成名,並於2019年被BBC評選為「100大鼓舞人心並具有影響力的女性」。


(圖:Kimia Alizadeh instagram)


對於伊朗對於女性的不平等政策,她曾公開譴責伊朗政府對當地女性的迫害,並自稱「數百萬名受到壓迫的伊朗女性之一」,最終於2020年1月宣布逃往德國,並選擇於東京奧運代表難民參與57公斤級跆拳道賽事。

「只要他們想要,可以帶我到任何地方;他們說什麼,我就得穿什麼;他們命令我說任何一句話,我都必須重複;只要他們覺得適合,就會剝削我。」在宣布離開伊朗後,基米雅在自己的Instagram上寫下她逃亡的原因,並說明自己不想再與腐敗和謊言的政權同謀,並表示自己想要的不過是「跆拳道、安全及快樂健康的生活」。

基米雅在2020東京奧運的成績是第四名,她接連踢走了英國的金牌熱門與母國伊朗的選手,一路挺進四強,只可惜後續輸給了俄羅斯選手與土耳其選手而以第四名作收,儘管基米雅最後沒能為難民代表隊奪下歷史上的第一面獎牌,卻已讓大眾看見代表隊的奪牌希望與成長。


致之死地而後生Coming back stronger after adversity- Jamal Abdelmaji Eisa Mohammed

(圖:Olympicse)

2003年,當穆罕默德10歲時,他的村莊受到金戈威德民兵的攻擊,殺死了97個村民,而其中包含穆罕默德的父親,於是身為長子的穆罕默德從10歲開始便承擔了家中的生計。

2010年,17歲的他決心逃離飽受戰爭與暴力事件衝擊的達佛地區,徒步走過西奈沙漠,花費三天的時間從埃及走到以色列。

穆罕默德在以色列獲得難民庇護,後轉往其第二大城-特拉維夫,與七位難民一起住在單間的公寓中,並在那裡找到一份工地的工作,這份工作讓他得以養家餬口。

他在2014年加入跑步俱樂部- The Alley Runners,一家專為當地貧困孩童而成立的田徑俱樂部,他形容The Alley Runners對他而言的意義重大,就如同家人一樣。

他住在The Alley Runners的志工媽媽的公寓中,並負責公寓樓的清潔與看守,周末時會與志工媽媽及她兩個女兒共同度過,對他而言就像是擁有了第二個家。

在加入The Alley Runners後,穆罕默德便開始以田徑為己志,並在2017年獲得國際奧委會難民運動員獎學金,而後得以進行全日制訓練。

2020東京奧運是他首度代表難民參與5000公尺長跑的賽事,在2016年僅有10人的難民代表隊已成長到能選出29人參賽。

他在8月3日的5000公尺田徑賽事中以13分42秒98的成績名列該組的第13名,僅管這樣的成績無法讓他進入到決賽,卻已打破他個人最佳的紀錄。

站在田徑場,激勵世界上數以萬計流離失所的難民是他的目標之一,希望能讓其他流離失所的人也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所以不要放棄。」

「當你年少時遇上了可怕的事,那些事比你現在正經歷的更可怕許多,而你已經克服了它們,它使跨越困難變簡單,因為你知道現在發生的事你也會熬過去的。」他曾在一次的訪問中這樣說。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