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推薦

一起去旅行 With You|南方小羊牧場,漫步在東吉嶼的人間四月天裡|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相關文章收錄於 微笑台灣 - 期間限定島嶼風光,登上澎湖南方四島的東吉嶼,漫步小羊牧場般風景裡 南方四島,一座光聽名字就感覺遠離塵囂的國家公園,從初次聽說開始就深刻印象。 東吉嶼與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位於澎湖群島東南方,設立於2014年,是台灣的第九座國家公園,也是第二座海洋國家公園,範圍包含四島-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與周邊其他的無人島礁,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尤以瑰麗的海底薰衣草森林-鹿角礁最富盛名。 而國家公園內最大的東吉嶼是一座因為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的成立與豐富的海底資源而重新進入世人眼界裡的南方小島,距離澎湖本島約50分鐘的船程,是離島中的離島,也是澎湖群島90座島嶼之一 。 難以想像現在人煙稀少的東吉嶼也曾繁極一時,由於距離台南將軍僅有40分鐘的船程,早前作為台南與澎湖間的中繼站而繁榮,小小的島上就有幾千位的居民,因為往來商貿,在當時被稱作「小上海」,然隨著科技發達,往返台南與澎湖間已不再需要中繼點,東吉也隨之漸漸蕭條,如今還留在東吉生活的人約莫只有25人,扣除國家公園駐紮的各級公務人員僅有不到十個原生的島民留在這裡生活。 在羊比人多的東吉嶼,這裡的島主是羊 春風吹拂的四月初,東北季風不再凜冽,東吉嶼正值羊生產的季節,走在東吉嶼環島的步道上,常見大羊帶著小羊吃草的場景,小羊亦步亦趨的跟著大羊,他們擁有一座島與一大片草原,是羊群裡的富二代。 羊群漫步在島嶼的山坡地,怡然自得的模樣,像半速播放的懷舊電影,枯黃的野草、湛藍的海、好似歲月停滯般的遺世感,與匆匆途經的遊客形成對比。 【Info】 東吉嶼 地點:澎湖縣望安鄉東吉村 交通資訊: 南海遊客中心搭乘往東吉嶼的船隻 推薦行程: 南方四島+藍洞+七美島一日遊 不只是歲月靜好 到東吉嶼的那天,東吉嶼洋溢著歲月靜好的氛圍,港口少少幾戶人家、羊群漫步的山坡、矗立在山頭的燈塔與一幢屋房、公務人員駐紮的公務機關、只有護理師沒有醫生的衛生所,柔和靜謐的篇幅一幀幀,像童話裡才有的風景。 「澎湖的治安很好,這裡的警察主要的工作就是打牌、釣魚、抓觀光客沒戴安全帽。」在東吉嶼的導覽中,導覽員這樣說。 那時,我隔壁站了一對大約中年夫妻,太太看著丈夫笑著說:「很適合你欸。」。 然這樣風和日麗的風景同東吉嶼只開放4-10月初入島的觀光行程都是期間限定,離海小島的日子看似愜意美妙,但那僅僅是在溫暖的季節,當入冬的東

A Topic|瀕臨滅絕的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的復育之路。

(圖出自:Wikimedia commons)

關於「塔斯馬尼亞惡魔」

他叫袋獾,又別名「塔斯馬尼亞惡魔 Tasmanian devil」,是生物分類裡袋獾屬中僅存未滅絕的成員,因其會發出古怪、刺耳的嘶吼聲來嚇阻敵人,故名作「惡魔」。

袋獾的體型大約小臂大,重約8公斤,胸口有大小不一的白紋,長得像小型的台灣黑熊,長相可愛的他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類有袋類動物,他的牙齒會不斷生長並且十分有力,甚至可以咬碎骨頭與眷養家禽的鐵欄。

袋獾食腐肉,為了進食甚至會於動物的屍體內睡眠,方便一覺醒來便可以飽餐一頓;牠的肌肉發達,最高時速可達13公里;相對肥大的尾部是牠儲存脂肪的地方,健康的袋獾食量之大,可以達到其身形的40%。

袋獾的孕期約莫一個月,一胎約有20-40隻米粒般的小袋獾,剛出生的小袋獾會在袋獾媽媽育兒袋裡待上100天左右直到斷奶,但由於袋獾媽媽的育兒袋內只有四個乳頭,因此其中僅有四隻小袋獾可以存活,活下來的便是同一胎中的佼佼者。

甫出袋的小惡魔大約200g,大小就如出生不久的小奶貓一樣,只比手掌大一些。


(圖出自:Wikimedia commons)

從繁盛到瀕臨滅絕

在三千多年前,袋獾曾佔據澳洲大陸各地,卻敵不過澳洲野犬的獵殺,又因古代人的獵食行動而導致食物匱乏而消失於澳洲大陸,自此便只有澳洲南方的塔斯馬尼亞島可以看到牠的身影。

但居住在塔斯馬尼亞島的袋獾並沒有因此擺脫多舛的命運…

多年來,袋獾因會捕獵家禽而被塔斯馬尼亞島民獵殺,直至1941年被政府列為保育類動物後才終於獲得保護。

近年,袋獾間流行一種叫做「袋獾面部腫瘤病」的病症,這是一種少見地具有傳染力的癌症,被感染的袋獾死亡率高達100%,當面部的腫瘤逐漸擴大,牠們便會因為無法進食而餓死,袋獾的數量因此大幅減少,並於2008年被列入瀕危物種。


(圖出自:Wikimedia commons)

復育之路與傷害

去年,澳洲保育團體-澳洲方舟執行了一項保育計畫,將26隻健康的袋獾送至新南威爾斯州巴靈頓高地 Barrington Tops的一處保育區進行繁殖、復育以及野放…等行動。

這項保育行動在近期傳來好消息,目前已經有七隻袋獾寶寶誕生,這是袋獾時隔三千多年後於澳洲大陸的繁衍。


(圖出自:Wikimedia commons)

在這項規劃多年的袋獾復育計畫執行之前,於2012、2013時,澳洲政府為了保育袋獾,便選擇了塔斯馬尼亞島旁的瑪麗亞島進行野放。

被野放的袋獾因無天敵而順利在瑪麗亞島成功繁衍,卻也因此造成島上的小藍企鵝與其他鳥類因袋獾的狩獵行為而大量死亡。

因此,物種的保育與其對另一個物種與生態鏈的影響,各種利與弊也成為各方人士關注的焦點。

在澳洲大陸成功復育袋獾後,愛鳥人士認為應該將袋獾送離瑪麗亞島,將島上的空間還給原生生物,然塔斯馬尼亞政府認為瑪麗亞島仍是袋獾保育相當重要的環境,且袋獾的保育可有效地阻絕外來種與維持生態平衡,因此認定袋獾保育的重要性,暫時不會將袋獾移出瑪麗亞島。


相關資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