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的語言學校遇過一個中國人,三十多歲,在中國經營幾間酒吧,該算得上事業有成。他拋下工作,到澳洲旅遊幾周,也上一上語言學校,帶了多少錢出門就花光了再回家。 因為沒有太多接觸,我對他的印象很模糊,甚至不記得他的樣貌,卻時刻想起在與共同好友一起的聚會中,他帶著微醺的語氣說:「台灣人最大的特質就是溫良恭儉讓。」。 那個晚上,在場的人輪流請酒,酒喝過好幾輪,略帶醉意的聊起離開語言學校後要做的事,有人要開始旅行、有人要打工度假、也有人準備回家。 那個晚上,我在續攤的Casino體驗中因為沒帶護照而被Casino拒於門外,包包還跟朋友一起鎖在Casino的置物櫃裡,沒了房卡也回不了宿舍,我一個人等在Casino前的廣場,看著對面露天bar歡鬧的Party,反覆想著這句「溫良恭儉讓」。 所謂「溫良恭儉讓」,或許該是誇獎,可當身處異鄉的時間長了,我卻時常想起這句「溫良恭儉讓」,是不是也正意味著壓抑與成全。 我生在一個非常傳統的大家庭,親朋好友你一言我一語,說來說去也逃不過相互比較與多管閒事,家庭與社會教會我們要恭順、要謙讓、要聽話,聽話地選擇安穩生活的保險牌,念書、畢業、升學、就業,走上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我就天真地以為安穩就是最好的生活,直到離開了舒適圈、走入異鄉,我才發現什麼叫做”Follow your heart!”。 許多書裡都義正嚴詞的提起:「不要去在乎別人怎麼想,不要太善良。」,可這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好難,或許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我們很難不去猜想別人怎麼想,甚至會開始對號入座、憤世忌俗。 但一旦逃離了依附關係,在一個沒有人認識自己的環境,我便開始學會與自己相處,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原諒自己、接納自己,學會在「該」與「不該」間取捨。
生活.美食.攝影.旅行.追劇.澳洲旅居.專題練習 Find me:azure172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