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動物保育」標籤的文章

A Topic|瀕臨滅絕的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的復育之路。

(圖出自: Wikimedia commons ) 關於「塔斯馬尼亞惡魔」 他叫袋獾,又別名「塔斯馬尼亞惡魔 Tasmanian devil」,是生物分類裡袋獾屬中僅存未滅絕的成員,因其會發出古怪、刺耳的嘶吼聲來嚇阻敵人,故名作「惡魔」。 袋獾的體型大約小臂大,重約8公斤,胸口有大小不一的白紋,長得像小型的台灣黑熊,長相可愛的他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類有袋類動物,他的牙齒會不斷生長並且十分有力,甚至可以咬碎骨頭與眷養家禽的鐵欄。 袋獾食腐肉,為了進食甚至會於動物的屍體內睡眠,方便一覺醒來便可以飽餐一頓;牠的肌肉發達,最高時速可達13公里;相對肥大的尾部是牠儲存脂肪的地方,健康的袋獾食量之大,可以達到其身形的40%。 袋獾的孕期約莫一個月,一胎約有20-40隻米粒般的小袋獾,剛出生的小袋獾會在袋獾媽媽育兒袋裡待上100天左右直到斷奶,但由於袋獾媽媽的育兒袋內只有四個乳頭,因此其中僅有四隻小袋獾可以存活,活下來的便是同一胎中的佼佼者。 甫出袋的小惡魔大約200g,大小就如出生不久的小奶貓一樣,只比手掌大一些。 (圖出自: Wikimedia commons ) 從繁盛到瀕臨滅絕 在三千多年前,袋獾曾佔據澳洲大陸各地,卻敵不過澳洲野犬的獵殺,又因古代人的獵食行動而導致食物匱乏而消失於澳洲大陸,自此便只有澳洲南方的塔斯馬尼亞島可以看到牠的身影。 但居住在塔斯馬尼亞島的袋獾並沒有因此擺脫多舛的命運… 多年來,袋獾因會捕獵家禽而被塔斯馬尼亞島民獵殺,直至1941年被政府列為保育類動物後才終於獲得保護。 近年,袋獾間流行一種叫做「袋獾面部腫瘤病」的病症,這是一種少見地具有傳染力的癌症,被感染的袋獾死亡率高達100%,當面部的腫瘤逐漸擴大,牠們便會因為無法進食而餓死,袋獾的數量因此大幅減少,並於2008年被列入瀕危物種。 (圖出自: Wikimedia commons ) 復育之路與傷害 去年,澳洲保育團體-澳洲方舟執行了一項保育計畫,將26隻健康的袋獾送至新南威爾斯州巴靈頓高地 Barrington Tops的一處保育區進行繁殖、復育以及野放…等行動。 這項保育行動在近期傳來好消息,目前已經有七隻袋獾寶寶誕生,這是袋獾時隔三千多年後於澳洲大陸的繁衍。 (圖出自: Wikimedia commons ) 在這項規劃多年的袋獾復育計畫執行之前,於2012、2013時,澳洲政府為了保育袋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