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Travel-聚落」標籤的文章

部落旅行Tribe Trip|開在海上的藍色小精靈|金崙部落Kanalung入門,走讀部落裡的大小事

藍皮火車的行程裡包含金崙部落的部落走讀行程,用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由部落在地的原住民帶領遊客簡單的了解部落故事。 金崙,在全台最美的金崙大橋下,曾經是因為金崙大橋通行而使7-11經營不善險些閉店的小村莊,在國旅興盛的疫後時期,與知本和太麻里在在南迴線鐵路一眾小站中算是遊客往來頻繁的知名景點。 聚集了不同民族的人落地生根的金崙村,有野溪溫泉與海,還有一天裡說不完、體驗不完的故事。 金崙部落Kanalung入門,走讀部落裡的大小事 當藍皮解憂號緩緩駛入金崙車站,導覽員指引著旅客進入金崙村,站前的景象是一片聚落與矮房,等待著的是穿著排灣族傳統服飾的排灣族導覽員。 很幸運地,為我們導覽的是部落頭目-步拉路揚先生。 隸屬於台東太麻里鄉的金崙村,位於金崙溪中下游段,屬於南大武山系,是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莊,人口組成以金崙部落Kanalung與溫泉部落Padrangidrangi的排灣族為大宗,但村裡也包含了閩南人、外省人、阿美族Cilalugai,長年來混著各種文化和平共處。 部落裡的階級制度明顯,頭目的佩刀與身上的三根老鷹毛都是身分的象徵,部落的位階採世襲制,不分男女皆由第一個小孩繼承父母的地位,頭目的佩刀受過儀式加持,若其他人碰觸佩刀則可能招致不幸,因受到鄰近地區的卑南文化影響,金崙村裡的排灣族服飾與屏東的排灣族有些微的差異,最明顯的是臀間掛著聲音響亮的臀鈴。 「你們有看過路燈嗎?」頭目說,而當我們都抬頭望向頭頂的路燈,頭目邊指著遠方邊說:「不是那個路燈,是那邊那種。」 原來在這裡的「路」燈,是有著「鹿」造型的街燈,矗立在金崙車站前的林蔭大道兩側,在導覽途中,我一直很想告訴頭目,有一隻鹿缺了一隻耳朵。 聖若瑟天主堂,以排灣族文化的圖騰結合天主教信仰,門口刻畫著排灣族男女,男左女右,左方的圖騰與狩獵相關聯,而右方刻有穀物與祭祀,象徵著部落裡男女的分工,教堂上方的三根老鷹毛跟山豬牙與頭目的服飾如出一轍,亮黑色的外表投射出排灣特色的石板屋,是全球僅有3間黑教堂之一。 因為感念父親的雜貨店養育店主人成長而得名的 雜貨店兒子民宿 ,是玖壹壹《極島冒險》第二季的拍攝地點,節目中玖壹壹深入部落裡經營民宿並服務村民,透過深入在地的生活讓觀眾也能更了解部落生活的歡樂與困難,雖然是與學生志工一樣只在有限的時間內深入當地卻仍獨具意義。 若有計畫來一趟深度的部落體驗,也可以詢問雜貨店兒子民宿的店主人。

一起去旅行 With You|媽宮古城散策|老城區裡的光陰的故事,篤行十村

屋房林立的街道、往來熙攘的汽車、琳瑯滿目的連鎖店、趕上下班的公務人員、等待公車的學生、縣政府、地方法院、兩間高中、一所大學,待在馬公的日子比我去過的其他的離島都更像待在本島裡的某一個市區。 依照南方四島的導覽員的說法,澎湖有14萬人口的戶籍,大約有4萬人一年365天都長住在島上,不多不少的居民數,往來的人群裡還擠滿遊客與往返本島與澎湖間的候鳥住民。 媽宮古城散策,走一條時光隧道 在澎湖的最後一天,我們退租了機車,用步行的方式從觀音亭開始,途經篤行十村、順城門、舊郵便局、天后宮再到中央街,在媽宮古城散步 我們居住的彩虹文旅鄰近觀音亭,幾分鐘的路程就可以到達海邊,再多走幾分鐘後會途經兵營,再來就是篤行十村。 篤行十村是台灣第一座眷村,也是張雨生跟潘安邦的故居所在。 在《外婆的澎湖灣》中刻畫的澎湖日常,陽光、沙灘、海浪與仙人掌,在能眺望西瀛虹橋與港灣的山坡上能略窺一二,而歌詞中那門前的矮牆,大概也是澎湖常見的、由咾咕石建造,擋風用的矮牆。 篤行十村鄰近金龜頭砲台,當年規劃作砲兵大隊的軍官宿舍,現由縣府歸化經營,一幢幢老舊的木造建築在經過翻修後設計為文創園區,保留了厝邊相聚閒聊的老榕樹、放置幾台經典的偉士牌、在已經斑駁的牆面寫上標語,老舊的眷村化身成藝文空間。 「坐小火車送風茹茶!」篤行十村廣場前有一條小火車的鐵軌可供孩子們乘坐,門前的店員小姐吆喝著的聲音,便是我與先生來在未開的商店前座椅偷閒時最熟悉的話。 *《外婆的澎湖灣》歌詞中筆者與外婆相依的場景,總讓我想起那個由奶奶帶著、獨自一人在海雲台玩耍的小男孩。 延伸: 篤行十村的前世 眷村的老榕樹下,是鄰里聊天八卦的聚會場所,村子裡的話題雞毛蒜皮,閒話家常的事一傳十、十傳百,大多的時候沒有秘密。 好幾年前火紅的《光陰的故事》,演譯著與父母年齡相仿的軍二代們在眷村裡成長的故事,在那個不大不小的自強一村裡,同樣有著老榕樹的場景。 金龜頭砲臺的一處海景,能一覽西瀛虹橋與澎湖灣。 在平季的週間下午,未開放的金龜頭砲臺杳無人煙,能獨享一片風景,海很藍、海風很大而四月天的陽光正好。 從篤行十村沿著介壽路往金龜頭砲臺的途中會途經莒光新村。 最早的莒光新村落成於1960年,隨後各自於1962年及1965年擴建,依職階分乙、丙、丁等三級,隨著眷村的屋房日漸老舊,居民已陸續搬離,昔日熱鬧的榮景不再,眷村也顯得日益凋零,直至澎湖縣政府將其納入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