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推薦

一起去旅行 With You|南方小羊牧場,漫步在東吉嶼的人間四月天裡|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相關文章收錄於 微笑台灣 - 期間限定島嶼風光,登上澎湖南方四島的東吉嶼,漫步小羊牧場般風景裡 南方四島,一座光聽名字就感覺遠離塵囂的國家公園,從初次聽說開始就深刻印象。 東吉嶼與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位於澎湖群島東南方,設立於2014年,是台灣的第九座國家公園,也是第二座海洋國家公園,範圍包含四島-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與周邊其他的無人島礁,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尤以瑰麗的海底薰衣草森林-鹿角礁最富盛名。 而國家公園內最大的東吉嶼是一座因為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的成立與豐富的海底資源而重新進入世人眼界裡的南方小島,距離澎湖本島約50分鐘的船程,是離島中的離島,也是澎湖群島90座島嶼之一 。 難以想像現在人煙稀少的東吉嶼也曾繁極一時,由於距離台南將軍僅有40分鐘的船程,早前作為台南與澎湖間的中繼站而繁榮,小小的島上就有幾千位的居民,因為往來商貿,在當時被稱作「小上海」,然隨著科技發達,往返台南與澎湖間已不再需要中繼點,東吉也隨之漸漸蕭條,如今還留在東吉生活的人約莫只有25人,扣除國家公園駐紮的各級公務人員僅有不到十個原生的島民留在這裡生活。 在羊比人多的東吉嶼,這裡的島主是羊 春風吹拂的四月初,東北季風不再凜冽,東吉嶼正值羊生產的季節,走在東吉嶼環島的步道上,常見大羊帶著小羊吃草的場景,小羊亦步亦趨的跟著大羊,他們擁有一座島與一大片草原,是羊群裡的富二代。 羊群漫步在島嶼的山坡地,怡然自得的模樣,像半速播放的懷舊電影,枯黃的野草、湛藍的海、好似歲月停滯般的遺世感,與匆匆途經的遊客形成對比。 【Info】 東吉嶼 地點:澎湖縣望安鄉東吉村 交通資訊: 南海遊客中心搭乘往東吉嶼的船隻 推薦行程: 南方四島+藍洞+七美島一日遊 不只是歲月靜好 到東吉嶼的那天,東吉嶼洋溢著歲月靜好的氛圍,港口少少幾戶人家、羊群漫步的山坡、矗立在山頭的燈塔與一幢屋房、公務人員駐紮的公務機關、只有護理師沒有醫生的衛生所,柔和靜謐的篇幅一幀幀,像童話裡才有的風景。 「澎湖的治安很好,這裡的警察主要的工作就是打牌、釣魚、抓觀光客沒戴安全帽。」在東吉嶼的導覽中,導覽員這樣說。 那時,我隔壁站了一對大約中年夫妻,太太看著丈夫笑著說:「很適合你欸。」。 然這樣風和日麗的風景同東吉嶼只開放4-10月初入島的觀光行程都是期間限定,離海小島的日子看似愜意美妙,但那僅僅是在溫暖的季節,當入冬的東

部落旅行Tribe Trip|走進上帝的部落|山林裡的司馬庫斯大小事

關於司馬庫斯,想寫的故事太多,下筆前都得先組織一下語言,說說第一次認識司馬庫斯。

第一次聽說司馬庫斯,是大學的某一年,那時想來趟部落旅行,「上帝的部落」的這個名字一下子吸引我。

「我想去司馬庫斯。」一次聊天裡,我向父母提起司馬庫斯。

「我年輕的時候去過,搭小巴上去,路不是很好,有點危險。」我爸說,在我們還小的時候,他曾與公司的主管一起參加司馬庫斯旅行,搭著輪胎不時騰空的小巴,住在部落的小木屋裡,在司馬庫斯與深度旅遊都還沒那樣出名的年代裡,我爸還是個喜歡體驗的年輕人。

因為家人沒有言明的反對,到司馬庫斯這個念頭被擱置在願望清單裡,直到聽聞通往司馬庫斯的道路整修完成。

出發!司馬庫斯

司馬庫斯位在新竹尖石的深山裡,從尖石山腳下出發,要翻越好幾個山頭、歷經一路顛簸才終於到達。

那天,我們選擇KKDay與愛優遊合作的Tour,以拼車的形式搭9人座座車上山,但可能是因為天氣預報報導山區會有午後雷陣雨,這趟司馬庫斯行只有我與M,出乎意料地獲得了包車一般的體驗。

載我們的邱大哥年紀與我爸差不多,是個上山經驗無數的山友,我隨意提了好幾個曾經爬過的小山,邱大哥都去過,還有那些我想去但還無法到達的地方,邱大哥也去過。

路途中,邱大哥告訴我們許多司馬庫斯的歷史與現在,讓我們意外地在進到司馬庫斯前就做足了功課。


交通方式🚗

要到司馬庫斯可以自行開車從尖石上山,途中會經過青蛙石天空步道、宇老、秀巒…等觀光點,從秀鑾過後到司馬庫斯的山路較小,途經一處私人果園時難會車,需要特別小心駕駛。

若不想自行挑戰難走的山路,也可以像我與M一樣參與旅遊網站合作的行程,由熟悉路況的專業司機帶領上山。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交通管制,司馬庫斯的產業道路(竹60線39.5K起,即泰崗岔路口至司馬庫斯部落之間路段),為避免中巴會車危險,在中巴上下山時段皆有進行交通管制。

一般小客車需在中午12:40前或下午15:00後上山,避開中巴下山的時段13:40-14:00。而下山時間則為下午14:00前與16:20後,避開中巴上山的時段15:00-15:20。


宇老觀景台。





關於「司馬庫斯」

尖石名作「尖石」源自於山腳下那塊突出於河床上的巨石,代表在惡劣環境下的刻苦耐勞,而「司馬庫斯」的部落名稱則取自帶領族人到新部落定居的領袖-Makus馬庫斯。

司馬庫斯部落的族人原定居於南投的瑞岩部落,因部落人口的增長超越了土地所能負荷的範圍,部分族民決定遷徙,一部分人遷往苗栗而另一部分的人遷到了現在的司馬庫斯,為了躲避日本人,他們選擇了崎嶇的山路,翻過大霸尖山,走進最深山而來到現在的司馬庫斯定居。

在「上帝的部落」因「惟有上帝垂憐」的美名傳遍台灣之前,司馬庫斯是個與世隔絕的深山部落,因地處偏遠,司馬庫斯在1979年甫通電,故被稱作「黑色部落」。

司馬庫斯的聯外道路於1995年修築,在此之前,部落外的生活物資都得靠著人力搬運。

1991年,部落頭目在一次參與桃園復興鄉巴陵部落會議的途中,夜半時被上帝托夢告知巨木群的存在,遂召集族人們尋找,並在找尋到之後開闢了一條步道,促成現在遠近馳名的深山神木林。


司馬庫斯經濟學

司馬庫斯部落約有36戶220人,多數族人參與共生經濟,採土地共有制。

部落體制像是一間公司,凡有工作者皆配給同樣的月薪,從最初的一萬多到兩萬,在去年因為國旅的盛行而達到三萬,也有相對應的福利、年終及休假制度,參與共生經濟的族民享有育兒津貼、學雜費補助、敬老津貼…等福利。

因部落觀光發展得宜,漸漸地開始有外移的年輕人回流。

因部落地處偏遠,部落內僅有一所小學分校與教堂旁的托兒所,部落裡的孩子若要繼續升學便得下山,從山上到山下三個小時左右的路途太遙遠,從前部落裡的孩子得住進寄宿家庭,周末才回家。

而如今,配合共生經濟的發展,司馬庫斯在竹東有處供孩子們下山念書的宿舍,由族人照顧起居,孩子們在周日一起坐車下山念書,在周五的晚上再一同回到族裡幫忙接待周末的顧客,讓周間忙碌的父母可以有些喘息的空間,有些父母也會委託孩子們從山下採買必需品或至超商取網購品。





司馬庫斯觀景台


長老教會司馬庫斯教會

新光國民小學司馬庫斯分班



其他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