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 The Help》
Black Lives Matter|什麼是BLM?
「Black Lives Matter」,意指「黑人的命也是命」,由艾麗西亞·加爾薩Alicia Garza、帕特希·庫拉斯Patrisse Cullors、歐帕爾·托米提Opal Tometi發起,旨在反對種族主義、執法暴力與不平等對待,從2013年發起後的十年間,以「Black Lives Matter」為口號的抗議與遊行活動有數千場,這些抗議與遊行活動多數沒有固定的發起人,也沒有固定時間活動,大多是在警察的暴力執法後高漲,說是實體上的抗爭,更像是#Metoo一樣的響應活動,BLM的活動標語讓民眾更關注平權運動,提升了平等意識並對制度的改革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力,然這樣的影響卻還遠遠無法改善百年多來亙古難題。亙古種族難題,BLM社會運動之下,改變的星星之火盼能燎原…
2020年5月,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在警方的執法過當中喪生,從2013年開始的BLM(Black lives matter 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因而發酵至高點,抗議與遊行在美國各地蔓延,而密西西比州也在這波浪潮中因為各方壓力與輿論而換下使用百年的州旗。
密西西比州州旗以紅底藍叉搭配13顆白星,這一個與南北戰爭中蓄奴州聯邦有幾分相似的州旗,在如今追求平等的平和年代裡則成了種族主義與奴隸制的象徵,也因此在高漲的平權運動中,密西西比州州參議院以37比14票的結果決議更換周旗,並將州旗換成了新木蘭旗。
作為最後一個廢除奴隸制度的州,密西西比在大時代的革命浪潮中始終相對保守,而《姊妹 The Help》的背景是南北戰爭結束一世紀後的密西西比,當時,解放黑奴後的美利堅合眾國仍存在著高度的種族主義,尤其以長年仰賴黑人廉價勞力與民風保守的密西西比州有著最為嚴重的歧視,有錢的白人以由上往下的姿態俯視為自己帶大孩子的黑人女傭,甚至在孩子們牙牙學語之際就教導他們身份與階級,而同一時期,由小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帶領的民權運動在美國各地發酵…
終於,隨著時代更迭,改變鐘聲終於也在這座保守的城市被敲響。
《姊妹 The Help》|大環境看似更好了,但仍遠遠不夠…
故事之外|我們都是人,相互尊重偶爾也能互相依靠
《姊妹 The Help》的故事發生在1960年代的美國南方,然橫跨數世紀的種族差異與衝突並非一兩句平等宣言就能將其消滅,直至今日也同樣發生在世界各地,民族性讓人們充滿自我感覺良好的優越感,並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裡低視其他種族或者膚色的人,種族問題仍在美國與世界各地發酵,而在台灣也不例外。
數十年來,製造業與科技業帶來的經濟起飛與醫療日新月異後的人口老化下,勞動力相對低廉的移工開始成為日常風景的一部分,移工們在尖峰時間的工業區裡穿梭,午後的公園也有許多推著輪椅的看護工,這些離家背景到台灣打拼的異國青年,因為與台灣的僱傭關係而或多或少被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如同《姊妹 The Help》中的白太太與家事幫傭般,他們在台灣的故事也有好有壞,有人把護工當成僕人頤指氣使,但也不乏把護工當成家人看待的感人故事。
在《姊妹 The Help》這本書裡,雇主與家事幫傭間最感人的故事,我認為是露安與露維妮亞,深陷憂鬱的露安因露維妮亞的堅強而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也在露維妮亞遇到困難時給她全力的幫助,在史基特眼中看來懦弱而無主見的露安,其實堅毅又溫柔。
還有那個故事裡真正對於家事幫傭做到平等對待的西麗亞•傅堤,出身貧寒卻飛上枝頭成為鳳凰,清寒出身的她未曾經歷過被幫傭帶大的童年,當然也沒在耳濡目染間刻下輕視的眼光,看起來像是傻白甜,實則果敢且具行動力,或許這就是她吸引到故事裡最完美好男人的獨特魅力。
如果有一天,我們都能真正了解到「生而為人,文化與種族差異並無優劣,也不該是評定個體的標準。」,那或許紛爭與衝突變能隨之減少。
*想了解移工在台灣的故事,可以追蹤One-Forty的動態,這是個紀錄移工生活與故事的非營利組織
種族議題好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