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雨的初夏來到九州,晴女體質近來有些失靈,遇上陰晴不定的日子便乾脆取消了原有的計劃改在市區散步,讓福岡不緊不慢的生活感成為旅途中漫無目的的浪漫。
福岡城跡|散步在城市的歷史中
福岡城位於日本福岡市中央區的舞鶴公園內,又名「舞鶴城」,建於1601年,由黑田長政主導,並於1607年竣工。關原之戰後,黑田長政獲得德川家康的信任,被賜予筑前國作為領地。他在原名為「福崎」的地點建造新城,並將其命名為「福岡」,以紀念其家鄉備前國的福岡地名 。
福岡城以堅固的石垣為名,是座建立在低矮丘陵上的平山城*,設有大、中、小三座天守閣和眾多櫓,在江戶時代是九州最大的城堡之一。
福岡城在落成後的260年皆隸屬於黑田家,直到明治維新,明治天皇廢藩設縣並頒布「廢城令」,包含福岡城在內的許多大大小小城池被拆除,只留下大天守台遺址與零星散落在舞鶴公園內的多聞櫓、潮見櫓……等遺址可以稍微窺見當年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福岡城建成,作為城下町的天神地區迅速發展成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與原先商人聚集的博多地區形成雙核*的經濟發展中心。
*平山城:建造於平原中的獨立山體或是丘陵地之上的城堡,地理位置較以防禦為主的山城較低,城廓依山而建,出現在戰國時期尾聲的修復期,兼具軍事防禦、行政中樞功能。
*明治維新期間,那珂川兩側的「福岡」和「博多」合併設市,設市期間的市名因兩地的居民而展開激烈紛爭,在議會的市名投票中獲得了相同的票數,最終在福岡地區出身的議長裁決下定名「福岡」,而「博多」則成為擁有福岡空港與九州最大車站JR博多站的商業中心區域並與珂川另一側的「天神」維持著由江戶時代延續至今的雙中心格局,並在時代的更迭下成為九州人口最多的城市。
筑紫鴻臚館跡|歷史課本的一環
鴻臚館是日本古代官方迎賓館,發展於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主要用途是接待來自中國、朝鮮及其他國家的使節,提供住宿、宴會、外交活動和貿易交流,類似當時的國際交流中心。
筑紫的鴻臚館其前身為「筑紫館」,是磐井之亂後為管理九州而設立的「那津官家」,百餘年後,筑紫大宰的行政職能轉移到內陸的大宰府,相關廳舍設施成為大宰府的機構之一,保留接待使臣、外國商人和國防基地的功能。
在那個時代,博多港是日本對外交流的重要港口,為利於從海路抵達的使節,因此鴻臚館就位於港口附近,歷史課本中的遣唐使會以鴻臚館為中繼站、從九州北方的港口出發,亦會於鴻臚館接待來訪外使。
鴻臚館跡的發掘工作始自1987年開始,一次在平和台棒球場外場座位的整修工程中發現了遺跡。目前,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中……
城市綠洲|到大濠公園與福岡市立美術館散步
大濠公園是福岡市民散步休憩的國民公園,佔地39.8公頃,以大濠池為核心,在幕府時期是福岡城的外護城河,地點緊鄰著舞鶴公園
在大濠公園裡最不缺的是福岡住民,放學的孩子、約會的情侶、偷閒的上班族,喝咖啡、散步、踩鴨子船,不同身份的人各自在大濠公園內找到一方天地。
福岡市立美術館就位於大濠公園的一隅,佔地約 2.3公頃,建築外觀現代簡潔,與公園自然景觀巧妙融合,二樓門口的草間彌生大南瓜是其特色之一,並不定期會展出各種展覽,是福岡重要的藝術文化地標。
日本各都道縣府幾乎都設有護國神社,意義上如忠烈祠,主要祭祀為國殉難的英靈,像是自衛隊、警察、消防士等因公殉職的人員。
福岡的護國神社位於舞鶴公園與大濠公園後方,在大濠公園一側的參道上,矗立著一座高達13公尺的日本最大的原木鳥居,相傳是用上好的原木做成。
我們在護國神社內散步,意外地在區域內的堀出稻荷神社,留下了一張喜歡的照片,雨過天晴的陽光越過林蔭灑在稻荷神社,映出一道美麗的落光。
留言
張貼留言